close

 
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9】台灣中小企業的行銷難題

分享:     常聽到有學生跟我說,畢業後最想作的就是行銷企劃。問他知道什麼是行銷企劃嗎?聽到的答案往往是不知道,只覺得聽起來像是一個很不錯的職務。其實行銷企劃就像是顧客端與技術端的轉譯者,需要經由不同的職務歷練才能擁有比較好的行銷能力,因為如果對顧客端與技術端都不了解,就沒辦法將事情詮釋得很好,讓消費者同意、高興、買單;相反的,如果能兩端都很了解,就能讓兩邊都買單。

所以對於想從是行銷企劃的年輕人,我認為他們固然可以從進入行銷企劃部門開始,但也要在市場多跑跑,或是先從事像業務的職務,從管理通路、管理消費者做起,這些都是增加行銷能力的磨練。

目前台灣中小企業在經營品牌時,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中小企業的組織不外乎業務部、總務部、常務部等,其中業務部就涵蓋行銷和業務,並沒有單獨的行銷這件事。因此當它們要找代理商時,往往不知道要請對方先將行銷企劃書拿來看一下。行銷企劃書一定包含現在產品的樣貌,和未來產品的規劃。現在已有的產品,將來在市場上如何幫你作行銷推廣?產品的市占目標是多少?公司品牌的定位和其他品牌競爭對手的優劣分析……。

作為代理商,本來就應該要有能告知這些資訊的能力,才能爭取代理權。當然,如果是公司自己要去拜託代理商賣你的產品,那就另當別論。所以作品牌,第一個要點是至少要能作到某些產品能讓人跟你說:拜託給我代理。

當代理商將相關資料拿給你看之後,就算原本不太懂,但看久了也會有所了解,接下來就可以問一些市場的問題,如定價會比競爭對手貴或便宜多少?有多少、哪些通路可以幫我賣?這些資料都是要定期去了解的,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確實作出正確的調整,而不是全盤交給代理商就可以了。

從管工廠轉換成管市場的人,若對市場不清楚、對市場行銷的基礎原理不懂,那麼當代理商來跟你說要作價格或產品上的調整時,你也只能接受。所以台灣的中小企業面臨的是組織能力與人才上不足的問題,它們是從外銷的觀念轉而去做品牌。像台中有一家公司做品牌已經做十幾年了,它們的行銷很簡單,就是把自家品牌的產品賣出去,然後就結束了。如果客戶有抱怨就服務,如果沒有就算了,這就是他的品牌業務。

但他後來發現問題越來越大,因為後有中國廠商的追兵,前有歐、美、日等國的品牌大廠,所以他必須想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,或是學著真正去經營一個品牌。然而解決的辦法沒有捷徑,他要一步步往市場的方向走,真正去了解原來在行銷管理到底是在管理什麼東西,才能為品牌找到新的動力和出路。(口述/王文璨整理/楊欣霖)
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10】從名字到名牌

分享:     談到品牌管理,很多人以為大多是在講B to C的那一塊,這其實是不盡然的。以華碩為例,其早期在做主機板時,很多人以為它是做代工,因為主機板總是藏在電腦主機裡面,沒有人看過它的品牌,所以它的族群是很窄的,只有喜歡DIY的消費者才會指名要購買華碩的主機板。雖然面對的是小眾,但華碩是不是個品牌?當然,它是零組件品牌,而且還是個大品牌,台灣現在像這樣的品牌其實還蠻多的。

零組件品牌和代工是很不同的,代工是有人下單給你,你就按照客戶的需求去製造,沒有create value這個部分;零組件品牌是由你設計生產,消費者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購買,即使較其它同樣商品貴了一些,但消費者就是願意多花一點錢去買你這個品牌的品質,從這個角度來看,零組件品牌跟代工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
台達電子曾要我幫它定義它的品牌業務到底占總業務的多少比例,我說這非常簡單,只要將兩個條件放進去:一是消費者看得到你的品牌的地方都叫作品牌,包含打開電腦主機就可以看到印在產品上的品牌也算;第二個就是只要不是接受人家下單,代為製做的,那些也都算是自有品牌,即使只是賣五台,十台,或是一個solution,那也是B to B品牌。它們照這樣的邏輯去計算,大約有80%的業務都來自品牌,只是消費者看得到的有限,其他都是B to B的,但誰能說那些不是品牌。除了為蘋果下單所做的電源供應器,那才算是真的代工。

台灣有許多中小企業也和台達電一樣,面臨不曉得自己算不算是品牌的狀況,比如說機能布料,基本上也屬於零組件品牌,但問題就在於能見度高不高。如果能見度不高,就算為產品冠上了名字,但市面上到處都看不到,那就不能算是一個品牌。

英特爾(Intel)一開始做的零組件也是能見度很低,只有業界的人知道放在電腦主機裡的處理器是什麼品牌,很少人真正看到過Intel 的CPU。但是有一天Intel突然說:我要花大錢去宣傳我的品牌,這時你說它是不是一個品牌?它當然算是B to B to C的品牌。因為消費者能真正感受到品牌的存在,即使看不到、很無形,但消費者聽到電腦主機裡頭裝的是Intel 的CPU,就會產生信任感。

所以今天無論是技術品牌或材料品牌都算是品牌,但一個品牌要的不是營業額有多大,而是消費者的認同度有多高,那才是真正的品牌價值。一個品牌僅有少數消費者聽過、看過,那也是算一個品牌,但那只是品牌的起步而已,離真正的品牌還很遠。這就是name, brand, and strong brand,是從名字到品牌到名牌的三個階段:對大部分人沒有意義的叫做名字,對一些人有意義就開始變成品牌,等到對很多人有意義,並且人們會使用、愛用的時候,一個名牌也就誕生了。(口述/王文璨  整理/楊欣霖)

 
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11】打破品牌形象的迷思

分享:     品牌建立之後,接下來要進行的就是品牌管理。由於品牌已經建立口碑,有一堆人對你抱持著期待,既使需要排隊也願意排隊購買,所以品牌管理就是要管理這期待後頭的品質的履行(deliver),要管理商品的品質履行程度是高於或低於消費者的期待。

例如在網路上賣便宜泡麵起家的阿舍乾麵,有一陣子的聲譽就掉了下來,一個品牌本來應該是正資產,突然間變成負資產,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,所以必須試著在溝通價值(Communicate value)、創造價值(Create value)與獲取價值(Capture value)之間取得平衡。

因此品牌管理也就是要使品牌定位等於品牌形象,就是人家認知的你,和真正的你必須要是等號。就像我們在職場中,有時會覺得怎麼自己明明能力很好,但偏偏就是沒有獲得賞識,這種識別度不錯,但其實形象卻很低的情況,這就是沒有做好品牌形象的管理。要管理好品牌形象,就是要把自己真正的內在好處與優點去做溝通,讓大家知道,去接觸、去傳播,這樣大家才會發現你的優點。

當然有些情況是自己覺得自己很棒,但實際上品牌定位並不怎樣,這就像年輕人在做網路品牌的情況,可能它起來得很快,但掉下去也很快,因為它在品牌的 「識別」跟「形象」之間並沒有去做好管理,這也就是品牌管理的迷思。

許多人以為品牌管理是在做品牌形象(brand image),這是不對的。要管理品牌形象,得要先有品牌識別(brand identity),有幾分能力才能說幾分話。你要做得到才講,做不到不要亂講,如果做得到十分就講十分,千萬不要很客氣地只講七分,如果只有七分也千萬不要講成十分。

在網路上起家的賣家,有許多比較上進的人已經在想如何進行品牌識別的管理。我認為第一步應該是要先想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,因為消費者會喜歡你是因為你存在的價值,所以這個存在的價值是不能亂變的,如果一下子做這個,一下子做那個,那就完蛋了。品牌的堅持在於價值要一直繼續、一直履行,很多時候市場會跟你講東講西,告訴你潮流在變,那都是正常的,但你要清楚自己在堅持什麼。

 

如果你是堅持創新,像蘋果一樣,那就要每次出來發表新產品時,都能有讓人眼睛一亮的商品,這就叫做始終如一(consistent),它是一個承諾,也是一種堅持。所以品牌到最後的定位就會變成品牌的承諾,重點是你在承諾什麼東西?如果你給消費者的品牌承諾是最高品質,但商品使用起來卻常常出現問題,那反倒會成為一種負面的印象。

所以品牌承諾對消費者來說是可以實際感受到的、對他是有意義的,那種承諾才是好的,而且通常是要將功能性和情感性兜在一起。就像Vovlo有一陣子將品牌形象從強調安全,調整為加入for life 的訴求,整個品牌的承諾就改變了,成為很能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品牌承諾。 (口述/王文璨  整理/楊欣霖)
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12】當品牌遇上行動網路

分享:     我們談品牌行銷有兩種層次,一種是無形的品牌推廣,另一種是有形的產品推廣。做品牌最後的目的,就是要成功銷售產品,把產品變成營業額,進而達到獲利,不管在實體或虛擬世界,甚至是從Internet(網路)到Mobile Internet(行動上網),都是在同樣的架構之下。 所謂的「AIDA」消費行為模式,就是先引發注意(Awareness)、產生興趣(Interest)、激發內心慾望(Desire),到最後產生實際購買行為(Action)的循環,不管是在網路還是實體世界,這個消費行為模式的循環都不會改變。問題是大家要去思考,現在有多少百分比的人是在實體世界發生AIDA?還是經由網路,甚至是透過行動上網來進行AIDA的循環。購買產品之前,有七成的消費者會先上網查詢。過去大家通常一定要回家,才能上網查詢資料,但是現在行動上網的趨勢,讓消費者隨時隨地都可把手機掏出來,不用回家用電腦就可以查詢產品資訊。從這樣的改變就要去思考,品牌該在AIDA的各個環節上,用哪種方式與消費者溝通?通常大家會用行動上網裝置,完成「廣搜資訊」和「比對產品」兩個動作,但是不一定會在行動上網時下單購買產品。因此品牌要去思考,你的產品資訊如何透過行動上網,出現在消費者的眼前?當產品資訊被搜出來比較時,怎樣才容易被消費者選中?如果消費者透過手機、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上網時,找不到任何關於你的產品資訊,或是資訊不充足的話,就會少掉一大塊的機會。以前出門就沒辦法上網,但是現在隨時都能拿出手機來上網查詢、比對產品,而且當店員跟消費者推薦這個產品時,消費者通常不會相信官方的建議,反而會掏出手機查詢論壇、討論區的意見,寧可相信網路上的陌生人。可見行動上網不僅對有形的產品行銷產生衝擊,對於消費者購買行為也有很大的影響。網路帶來的好處,就是沒有國界、沒有中介者,讓品牌和消費者的溝通更方便,然而壞處就是,通常好事不會傳,壞事傳千里,在品牌管理上就會碰到嚴峻的挑戰。 再來討論無形的品牌行銷,品牌還是會影響購買決定,有些時候是透過消費者的使用經驗,有些時候是根據對於品牌的認知,可能是消費者聽過或是看過的消息,這部分就是品牌要去管理的領域。到目前看來,透過網路做品牌的挑戰很大,沒有一個品牌活動在網路上有效的,不過產品帶著品牌做活動是有效的,最大的特色是透過網友的體驗,可以把產品資訊散播到世界各地。因此,如果要在網路上做品牌行銷,不要直接用企業品牌,要用產品來帶行銷活動,網友用了產品覺得不錯,當其他人看到這名網友的使用經驗,也會對這個企業品牌產生好的印象。(口述/王文璨、整理/趙荻瑗)

我們談品牌行銷有兩種層次,一種是無形的品牌推廣,另一種是有形的產品推廣。做品牌最後的目的,就是要成功銷售產品,把產品變成營業額,進而達到獲利,不管在實體或虛擬世界,甚至是從Internet(網路)到Mobile Internet(行動上網),都是在同樣的架構之下。

所謂的「AIDA」消費行為模式,就是先引發注意(Awareness)、產生興趣(Interest)、激發內心慾望(Desire),到最後產生實際購買行為(Action)的循環,不管是在網路還是實體世界,這個消費行為模式的循環都不會改變。問題是大家要去思考,現在有多少百分比的人是在實體世界發生AIDA?還是經由網路,甚至是透過行動上網來進行AIDA的循環。

購買產品之前,有七成的消費者會先上網查詢。過去大家通常一定要回家,才能上網查詢資料,但是現在行動上網的趨勢,讓消費者隨時隨地都可把手機掏出來,不用回家用電腦就可以查詢產品資訊。

從這樣的改變就要去思考,品牌該在AIDA的各個環節上,用哪種方式與消費者溝通?通常大家會用行動上網裝置,完成「廣搜資訊」和「比對產品」兩個動作,但是不一定會在行動上網時下單購買產品。

因此品牌要去思考,你的產品資訊如何透過行動上網,出現在消費者的眼前?當產品資訊被搜出來比較時,怎樣才容易被消費者選中?如果消費者透過手機、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上網時,找不到任何關於你的產品資訊,或是資訊不充足的話,就會少掉一大塊的機會。

以前出門就沒辦法上網,但是現在隨時都能拿出手機來上網查詢、比對產品,而且當店員跟消費者推薦這個產品時,消費者通常不會相信官方的建議,反而會掏出手機查詢論壇、討論區的意見,寧可相信網路上的陌生人。可見行動上網不僅對有形的產品行銷產生衝擊,對於消費者購買行為也有很大的影響。

網路帶來的好處,就是沒有國界、沒有中介者,讓品牌和消費者的溝通更方便,然而壞處就是,通常好事不會傳,壞事傳千里,在品牌管理上就會碰到嚴峻的挑戰。

再來討論無形的品牌行銷,品牌還是會影響購買決定,有些時候是透過消費者的使用經驗,有些時候是根據對於品牌的認知,可能是消費者聽過或是看過的消息,這部分就是品牌要去管理的領域。

到目前看來,透過網路做品牌的挑戰很大,沒有一個品牌活動在網路上有效的,不過產品帶著品牌做活動是有效的,最大的特色是透過網友的體驗,可以把產品資訊散播到世界各地。因此,如果要在網路上做品牌行銷,不要直接用企業品牌,要用產品來帶行銷活動,網友用了產品覺得不錯,當其他人看到這名網友的使用經驗,也會對這個企業品牌產生好的印象。(口述/王文璨、整理/趙荻瑗)

 
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13】如何衡量品牌的效果?

分享:     品牌跟消費者之間,必須要有強而有力的「關聯度」。很多研究調查會問消費者說:「如果提到投影機,你會想到哪幾個品牌?」通常消費者會回答兩、三個品牌,如果你的品牌沒有在這個consideration site(考慮組合)內,那就表示你的品牌沒有被放入圍名單,因而失去被購買的機會。

當品牌被放入考慮組合之後,接下來就要看「優越度」。像是消費者會說:「這價格蠻合理的」、「這東西好像有點貴,但是可以被接受的。」甚至像是徠卡相機(Leica),就會有人說:「價格很貴,但這個品牌就是好。」這都代表品牌有它的優越性,表示它在消費者心中「物有所值」。

反之,如果消費者認為價格貴、產品又不怎樣,那他就不會相信這個品牌。品牌很大的目的,是要取得消費者的信任,像是過去的諾基亞(Nokia)手機、IBM的筆記型電腦,就被大眾視為一種安全品牌,因為所有人都在用,你買了不會被罵、不會被笑,這樣的品牌就擁有很高的品牌優越度。

再來是談到品牌的「連結度」,是一種情感性的連結。一種是說,我很愛國,所以我愛用國貨,另一種是,我用這個品牌,因為它就是我的Style,跟我的身分地位很接近,這些都代表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連結度。

層次再拉高一點來看,有人會希望我用這個品牌的時候,想要被別人看到,例如很多保時捷(Porsche )的車主,車窗都不喜歡貼隔熱貼紙,因為他們想要被路上的人看見(笑),這種品牌的連結度就很高。

常有人開玩笑說道,如果你受邀演講,男生第一個反應是:「我的ppt要講什麼?」,但女生第一個想到的卻是:「那天我要穿什麼顏色的衣服?」像是我們之前舉辦了世界女子電競比賽,最後的冠軍得主是位韓國美女,她參賽所用的粉紅色液晶螢幕,在網路上討論度就很高,很多女性消費者就會直接說:「我想買那台粉紅色的螢幕!」

連結度有另一個講法就是:「他就是為我而設計的!」現在的行銷一定是針對不同的族群,打造消費者和品牌之間的連結度,這不可能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。例如對於女生來說,產品的尺寸、效能、解析度等等,比較不重要,她們跟男生很不一樣,很少會去比較產品的規格和功能,反而比較重視品牌的連結度。

因此,做品牌不能只看產品的好壞,一定要把品牌知名度、關聯度、優越度和連結度加進去,才能彰顯品牌的強度。(口述/王文璨、整理/趙荻瑗)
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14】怎樣才是成功的創新?

分享:     很多人在談創新,都是為了創新而創新,為了差異而差異,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功能,也加了不少成本上去,不見得有消費者認知的價值存在,你必須從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創新,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創新,才真的有意義。

比方來說,你開發出一台可以在路上跑,也可以在水上滑的車子,很有話題性,大家都爭相報導你,獲得很多知名度,但是真的有多少人需要這樣的產品?而且一台車子要海陸雙棲,得加上很多功能,加上一堆成本,本來一台100萬就買得到的車子,後來變成500萬也買不到,結果在路上跑不快,水上也滑不動,性能變得更糟糕,這樣的創新,消費者真的需要嗎?

台灣在創新碰到的問題是,我們做大部分的事情,都是在已經被定義好的領域。以筆電來說,現在市場上每一台筆電都差不多,結構、內容、核心、作業系統都一樣,在這樣既定的競爭領域中,台灣廠商只能做三件事,那就是「cheaper」便宜一點、「better」好一點,以及「faster」快一點。

只是在同一個競爭領域,你的車cheaper、better、faster,別人也可以cheaper、better、faster,除非前面有人翻車,或是有零件故障,需要開到旁邊稍微休息一下,你才有機會乘機超前,這樣的競賽環境下,你的創新是很有限的。

如果有競爭對手重新定義遊戲規則,導致所有人都要到新的領域比賽,這才是比較大的創新。像是蘋果的成功,就在於它重新定義產品和消費者的關聯度,讓消費者在買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時,考慮的不只是硬體規格,而是背後有多少應用程式?遊戲規則就完全被改變了!這才是比較大的創新。

創新的另一個層面,就是情緒性的利益。明星為什麼會有粉絲?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才華(功能性利益)被一群人所認同,另一方面是他的style,像是個性、風格、價值觀、人格特質等等,受到粉絲們的歡迎。像是台語天后江蕙,她的歌唱才華沒話講,但是以前喜歡聽她歌的人,很少會拿出來講。後來唱片公司幫她塑造全新的時尚style,就有新的族群接觸到江蕙的歌,拓展了新的粉絲群。

台灣廠商比較不了解情緒性利益,比較喜歡當台灣黑牛,就是做、做、做!一直等到前面有競爭者翻車,或是暫時靠邊維修,才乘機超越對手,但是現在變成後面有人在等我們翻車,我們也開始慢慢地被追趕過去。台灣廠商要經營情緒性的利益,必須要對於公司的品牌,這種無形資產要有很深的了解,知道公司的風格、價值觀、人格特質等等,要怎樣轉換成品牌來呈現。

你要讓品牌跟消費者有關聯性,讓他們一看到這個品牌,就覺得這是我的。很多人沒有設計背景,但卻喜歡用蘋果電腦,因為他希望自己像設計師,這就是很高段的品牌優越度。優越度就是產品雖然貴,但是消費者覺得貴得有道理,因為蘋果在情緒性的利益做得很好。

從功能性利益的角度來看,最好的創新,就是開拓新的競爭領域,不能只是跟隨別人的遊戲規則。另一方面,你要對情緒性利益有深層的了解,從內到外和消費者有所關聯,這兩方面的經營都非常重要。(口述/王文璨、整理/趙荻瑗)

 
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15】經營品牌的三大風險

分享:     做品牌的風險,第一種就是當你的產品開發出來之後,才發現跟消費者的關聯度很低。在實驗室裡面開發產品,就像是懷胎一樣,成本比較低,但是要養小孩成本就很高。如果小孩最後是對社會無用的人,那麼風險就很大,當產品進到市場之後,風險也會跟著變大。

如果你有好好做研究,知道產品要賣給誰?跟消費者有沒有關聯?就可以管理產品進到市場的風險。這個對台灣廠商來說挑戰度很高,很多台廠就是亂槍打鳥,一次開很多專案,再通通把它們丟進去市場,看哪一個有效。有時候很像買彩券,看哪個號碼會中獎,如果你有充足的資源就可以這樣,但一般中小型企業可沒辦法這樣做。

跟台廠的機海戰術比起來,蘋果(Apple)就是專注在每一代的產品上,讓每個產品都能精準抓準市場脈動,不讓資源太過於分散。所以在開發產品之前,一定要做先做好功課,要真的了解消費者,建立產品跟消費者的關聯度,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比較容易成功。

第二種要控管的風險是財務。大部分台灣公司轉型,就是直接要外銷部來作品牌,這代表在行銷組合4P只能做到1.5P-產品(product)和0.5個價格(price)。價格只是FOB(Free On Board),另外一半的價格掌控權代理商、通路商手上,因為賣到市場的那一段市場你管不到,代理商永遠都在跟你砍價格,不然就是談規格、交期和品質,談來談去永遠都是那些,永遠沒有出路。

台灣廠商如果要做到品牌,組織內部就要有市場管理能力,代表你必須直接進入市場。因為你在台灣不可能直接管理國外的市場,它離你太遠了,市場管理一定要親自到現場。所以你要成立分公司,或是派員工到海外市場,以前FOB比較簡單,但是到了海外市場,因為放帳,生意要做越大,很容易被倒帳,所以財務管控系統就要變得很完整。

做品牌的財務風險,有一塊來自代理商的誠信,另一塊則是員工的誠信。對於海外負責人來說,他需要讓業績成長,有時候會讓代理商或通路延遲付款,發生超信用的狀況。另外當員工在海外,錢到底收到哪裡都不知道,財務可能就會出問題了。

 

第三個風險就是,行銷預算砸下去後收不收得回來?行銷資源是否有效性地控管,這也是一種風險。台灣廠商的做法大多是,有賺錢就花,沒賺錢就不要花。西方的做法多半是先把計畫作大,然後思考花這麼多行銷預算,應該可以回收多少,但是也常常發生賺不回來的狀況,這方面的風險也很大。組織不能只有Vale Creation的能力,也要有Value Capture和Value Communication的能力,要能夠判斷這筆行銷預算該不該投資,這也是發展品牌必須提升的能力。(口述/王文璨、整理/趙荻瑗)

 

http://daemondu.pixnet.net/blog/post/21792475

 

http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view/cid/103/id/22701

 

王文璨在慕尼黑的第一個冬天

這是文章內文區塊  

 

數位時代網站|撰文者:數位時代發表日期:2005-12-01

      今年10月1日,明基和西門子手機部門合併正式生效,對於王文璨來說,這是他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。這一次他的任務更為艱鉅,他所承擔的不只是李焜耀交辦只許成功不准失敗的命令,過程可能只差那麼一點點,但結果將完全不同。望著戶外不斷飄落的大雪,感受特別強烈…… 撰文=張殿文

二○○五年十二月五日,明基創立「BenQ」品牌整整滿五週年。如果說創立品牌是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口中「一生最大的冒險」,那麼明基的「全球品牌」總監王文璨則是站在最接近危險邊緣的位置。明基五年來最大的冒險,莫過於併入規模五十億美元的西門子手機部門。十月一日,雙方合併正式生效,由王文璨擔任這家明基行動通訊(BenQ Mobile)公司的董事長。兩個星期在德國、一個星期在台灣,王文璨有時在飛機上醒來,一時間還會忘記現在要回家,還是要去上班。

 

身在最前線 感性手法打動歐洲員工

對德國慕尼黑的西門子員工來說,十月四日這一天充滿了驚奇。十月四日是星期二,是雙方合併後的第一個上班日,當員工們開車進入停車場,赫然發現執行長尤科盟(Clemens Joos)從打卡處跳出來, 發給每個人一個餐盒,餐盒上印有BenQ的logo,盒子裡面有一個巧克力棒、一個蘋果、一個乳酸菌飲料。

「讓高階主管親手送餐盒,這個主意完全是尤科盟他們自己想出來的,」王文璨說,由此可見尤科盟是一個很細心的人,而且歐洲員工的思考細膩,在上班時這種感性的行為對他們影響很大,「反而同樣的動作,對於亞洲人激勵的效果就不一定,」王文璨說。

王文璨以商業的角度來思考合併,也用文化的角度來觀察合併後的進度。或許這也是站在合併第一線必須要有的「敏感」,第一線指揮官如果不能把一項項沒碰過的危機化為轉機,也很可能是第一位「陣亡者」。

過去五年,明基品牌部分的營收,從二○○一年的一百八十億新台幣,成長到二○○四年的六百二十億,二○○六年希望可以做到二千五百億,最主要就是來自手機部門的營收,完全算入自有品牌。十一月二十二日,李焜耀出席一項捐贈儀式後被媒體團團圍住,請他發表正式合併後的願景,李焜耀維持過去一貫的自信:「我們希望未來能進入全球手機的前四大品牌!」

明基可不是隨便說說而己。十一月中明基宣布投入一億美元,繼續贊助擁有巴西國腳羅納多、英國巨星貝克漢的西班牙皇家馬德里隊。一億美元,等於是明基二○○五年第一季所有的稅後利潤,這也是台灣品牌少有的「冒險」動作。

 

一路做品牌 投入一億美元贊助足球

如果要撰寫台灣科技廠牌的運動行銷史,一定不能錯過王文璨。還記得一九九八年宏大手筆贊助在曼谷舉辦的亞洲運動會,這個由華人品牌第一次大手筆打造的運動行銷活動,就是由王文璨所主導。

「我從進到宏第一天開始,就從來沒有做過OEM業務,全都是和品牌有關的客戶,」王文璨說。一九八五年進入宏科技擔任業務工程師,負責台灣中部地區業務。後來為了爭取外派機會,王文璨寧願從銷售分析、資料蒐集的助理開始做起,在七年的時間中,從基層開始,做到了歐洲最高行銷管理職,現任宏總經理蘭奇當年還要向他報告。不過王文璨一路能得到施振榮的信任、李焜耀的賞識,最重要的是十年前在英國打贏了原本公司認為必輸的一戰。

 

受老闆重託 在英國打贏必輸的一仗

一九九四年時王文璨被派到已虧損了七年的英國工作,當時他面臨兩條路選擇:一是減少人(降低成本),二是將營業額拉高。後者只要調對方向業績就會起來,因此他決定不做政府標案,有些太小的案子也不做,全部透過代理商來發展業務。剛開始三個月業績掉得很兇,代理商也沒信心地持續觀望中。

「那時我晚上都睡不著覺。有一個最優秀的業務想走,我就讓他走,因為沒有他的舞台,這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,」王文璨說,一直到施振榮有一次到倫敦來看他,並且勉勵:「千頭萬緒,找到一個頭就去做了,不要管那些緒。」

於是他確認方向、堅定理念後,就開始不斷地溝通,每天下班就去小酒館,分別跟主管們聊天。王文璨還記得五個大主管中,兩個很聽話、三個不聽話,但兩個聽話只會唯唯諾諾,並不是主管的人才,反而是那三個不聽話的很有才幹,於是王文璨就分別溝通,先跟比較容易打動的溝通,再讓他影響其他人,三個月後業績就回來了。

王文璨在宏最後一項任務,是參與宏品牌「Acer」logo切換的活動,重新為Acer品牌定位,建立新的品牌個性,使原本的硬性科技品牌,轉換為以軟性訴求為主的「acer」,這是宏集團第一次嘗試建立整體視覺辨識系統。

 

愛接受挑戰 每兩年換一個新位置

「對我來說,並不喜歡一直做相同的工作,我喜歡挑戰未知、新的環境,」王文璨說,他進入泛宏集團已經滿二十年,換了十幾個老闆。每兩年到兩年半就會換一個位子,前七年換了十個老闆。他外派歐洲七年,老闆是宏碁歐洲總經理呂理達;時間第二長的老闆則是KY(李焜耀),就是過去這五年。

呂理達個性溫和,但緊抓重點不放,這種管理風格對他影響很大。而李焜耀早在創立BenQ品牌之前,就一直力邀王文璨加入,但一直沒有得到施振榮首肯。在李焜耀眼中,王文璨最重要的能力,就是對於不同的人種及文化,願意用開放式的觀察,能欣賞不同的東西,再轉化成進行的方向。「Jerry(王文璨的英文名字)是台灣最懂充實及強化品牌內涵的人!」李焜耀不只一次公開讚賞王文璨的能力。

二○○一年宏正式分家,宏確定由王振堂、賴泰岳、蘭奇領軍,王文璨則如願加入明基。理工背景的王文璨,到底是如何訓練自己的「跨文化」能力,把看起來不相似的文化「轉化」到同一條路上?

「念書時參加救國團的(中部社團幹部研習營),真的學到很多!」王文璨說,當初自己其實很木訥寡言,「但人家推我上去做活動組長,」王文璨回憶,其實活動組長做的都是整體規劃與溝通,例如報到第一天如何讓大家熟悉環境,何時講笑話讓大家放鬆,到最後一天營火晚會讓大家感傷,「文」的「武」的都要來。而救國團幹部訓練很嚴格,一梯次的最先一百八十人先刷到六十人,再刷到最後三十人擔任幹部,未來再去帶三、四百人的活動。

更重要的是創意,例如在行程表上,吃飯時間不寫「中飯」而寫「飢腸轆轆」;晚會不寫晚會,而寫「星光夜語」。「這就是溝通的轉化能力,把品牌變成一種故事,」王文璨說,當時的訓練跟經營公司其實一樣,像「進修組」就是排課程、找講師,其實就是在做公司的「產品研發」;「服務組」就是logistics(供應鏈)及會計功能;而「生活組」是讓學員生活無憂,在做行政工作;活動組就是行銷、訊息溝通、士氣激勵,「其實現在開會時做簡報,就是我們那時的(帶動唱)嘛!」王文璨笑著說。

如果辦活動可以比喻成公司營運,那明基和西門子之間的文化差異,又要如何「轉化」成同一方向?

尊重尤科盟 王文璨嫻熟掌握分際

王文璨說,首先,他和尤科盟之間有任何問題一定馬上解決,「我們之間的email都是直來直往的,連開頭語、問候語都不需要。」有時下面的員工,也會去測試他跟尤科盟之間,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否不同,「遇到這種情況,我都會直接要詢問者去問他(尤科盟),這是在以前我負責宏歐洲時就學會的,」王文璨說,當時蘭奇負責市場行銷,他做主管時,也發生過類似事情。

在這種情況下,王文璨都直接告訴所有人:一切由主事者決定。雖然說掌握資源的人是最有權力的,但在組織中的角色扮演要很清楚。不過王文璨也承認,這件事最困難的地方,就在於「跨文化」的模糊地帶中,如何透過自己去影響整個組織,同時又要建立主事者的「威信」。十一月時,王文璨做了一個關於文化差異的調查。他讓台灣員工寫出對於德國員工的看法,同時德國員工也要寫出對於台灣員工的看法。結果,台灣員工寫了六、七行,德國員工則洋洋灑灑地寫了好幾頁,約有台灣員工的六倍之多。

這其實也是王文璨「救國團式」管理的一部分。當王文璨把這樣的結果給所有德國員工看時,就同時「機會教育」:「我們台灣人對於情感的表達力是比較弱的,是比較含蓄。開會時意見表達少,但不表示我們不在意、不重視。」他還舉結婚做例子,說明兩邊結合最重要的是互相欣賞、互相尊重。

一講到婚姻,德國員工也笑了,因為在德國離婚率很高,所以他們都很能感受溝通的「挑戰」,王文璨說,先打針注射,讓他們對文化差異的衝突免疫:你看,台灣人是高意涵民族(high context),從不講yes或no,但會去揣摩上意;而德國人是低意涵民族(low context),yes與no都要講清楚。

對德國同仁來說,東方人都高深莫測,每次開會時台灣明基的員工都沒有意見,德國同仁就會覺得很痛苦。王文璨觀察,德國經理人的策略思考架構都非常清楚,就像企業內有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分析顧問,只要把決策填進去就好了,也難怪合併之後李焜耀最大的感慨是「每次去德國開會就像是上了一堂課一樣」。

如何和這些人才合作,其實正是王文璨最大的挑戰。西門子在德國是非常有社會地位、被高度尊敬的公司,對當地一流人才有高度吸引力,這也是明基當初買下它的主要因素之一。王文璨也承認,當一家台灣公司得到過去前所未有的一堆人才之後,要如何「理出頭緒」,用正確方式讓組織往正確方向移動,領導一群跨國行銷人才,這是王文璨過去沒有的冒險,最後終究考驗王文璨的決斷能力。

過去半年台灣IT界最津津樂道的話題,就是明基會不會合併成功,想必未來一年這樣的話題仍會持續發燒,李焜耀說,這一役乃「畢十年之力」,顯見工程之浩大,而王文璨就像趕工中龐大建築物的監工,「我現在要做的工作,就是讓人感覺不出「兩邊」有什麼不平衡的地方,」王文璨說。

王文燦 Profile 現職:明基電通全球營銷總部總經理兼明基行動通訊董事長 年齡:1957年次 學歷:逢甲大學紡織工程系、美國Thunderbird商學院國際管理碩士經歷:1985.10宏台中分公司業務工程師/1990.6宏歐洲行銷經理/1994.3宏英國總經理/1996.2宏西北歐總經理/1998.2宏集團品牌管理副總經理/2001.10明基行銷副總經理。

 

http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view/cid/7/id/3447

http://blog.sina.com.tw/teashop/article.php?pbgid=22494&entryid=624407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d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