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紀念王文璨專題1】學習「市場管理」能力
分享: 整個品牌管理有兩大能力,一個是產品管理,另一個是市場管理。產品管理涵蓋的範圍,從研發設計、生產,到供應鍊的製造、服務,我把這些泛稱為「產品管理」,而「市場管理」則是指策略行銷、行銷組合,到整合式行銷。最後,品牌會把產品和市場管理連結到消費者,才會是消費者買單的時候。
很不幸的是,台灣公司的體內留有兩個的因子,一個是「代工因子」,組織能力從代工(OEM)到設計代工(ODM),到整個供應鍊的製造、服務,另一個因子就是台灣有許多「中小企業」,這兩項因子使得台灣品牌多半以「產品導向」,而不是從「市場導向」角度來思考。
台灣品牌的挑戰是什麼?我認為,必須先提昇「市場管理」能力。我們常說:「我的產品很創新,消費應該會買單,」但這是從產品來思考市場,而不是從市場導向的思考,像是「你會吸引哪一種類型的消費者?」、「消費者要去哪裡消費?」這兩種是完全不一樣的思考角度。
在這樣的背景脈絡下,談品牌定位還太早,所以我們先談產品的定位。通常台灣公司會碰到的問題是,為什麼我可以做到跟歐美品牌一樣的品質,我賣得價格比歐美品牌低三成、五成,為什麼還要把我抓去跟大陸、越南產品比價呢?代表整個產品的定位是不清楚的。所以你要先知道,我的產品要定位在哪?要吸引哪一種人?
你可以站在店頭,跑到第一線去觀察消費者,很多行銷都是從觀察來的,到底是誰在買你的產品?你可以去聽、去看、去問到他們的需求。
你可以從「有形」的部份開始問起,做品牌很簡單,就是「Look, Feel and Touch」,看起怎樣?感覺起來怎樣?摸起來怎樣?以毛巾為例,像是毛巾的顏色、織法看起來如何?給人的感覺是柔軟或紮實?使用毛巾時,我的皮膚會不會受傷?久而久之,產品特色就會成為品牌特色之一。
再來,你要先找到自己的目標群眾,並且選定通路來定價,像是在百貨公司跟大賣場的定價就不一樣,也會吸引不同的人來消費。當你的產品定在那樣的價位,就會開始思考你的包裝、促銷方式等等,這些都算是策略行銷,你就開始思考行銷組合,開始有對的4P(Product、Price、Place、Promotion)。當消費者開始購買你的產品,使用者體驗就會慢慢出來,日積月累,就會產生品牌的定位和認知。(口述/王文璨,整裡/趙荻瑗)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2】新市場是創品牌的好機會?
分享: `
創造品牌有兩種型態,一種叫老歌新唱,一種叫新曲發表,兩種完全不同。基本上來說,只要你是市場的先進者(first-mover),就有先進者優勢(first-mover advantage),後面的跟隨者則是居於劣勢。如果想成為先驅者,除了要觀察、了解整個市場,組織也要有能耐,否則不是成為英雄,就是變成先烈。
所謂的老歌新唱,就是既有的產品,創造出不同的使用經驗。比方說,蘋果的iPod其實就是MP3,市面上各式各樣的品牌都有這種商品,但是蘋果的是iTune加上iPod的解決方案(solution),讓購買、下載、聽音樂這個任務,變得很簡單、不麻煩。
這種就是新的體驗、新的方式,就會被媒體報導。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,當媒體對你有興趣的時候,不管是老歌新唱,還是新歌發表,基本上都有「新聞點」,代表這個品牌的訴求,跟其他競爭者不一樣(something different)。
其實市場上,大多不是革命性的產品,而是現有的產品,所以要創造不同的使用模式、營業模式,要夠「新奇」才會被報導、被注意。以前在電腦上也可以看書,但是現在的電子書閱讀器,基本上有兩個新奇點,一是電子紙的技術,二是使用者透過電子書閱讀器,可以直接連到網路書城下載,中間不用透過電腦的這種新模式。
再來,我們以「地裡」做為市場區隔,如果亞馬遜的Kindle來台灣賣,會碰到的問題是沒有中文內容,如果有中文書但沒有DRM,又會延伸其他的問題,所以電子書要變成全球性,是有它的挑戰性存在。況且台灣市場不夠大,所以不會是亞馬遜的目標。
我們知道有這樣的機會點,那要如何先下手?首先有做到兩件事情,第一點是「你一定要第一個開賣」,第二點是「要有電子書(內容)賣」。哪個品牌可以推出第一台電子書閱讀器,並且提供簡單又不麻煩的「購書、藏書、閱讀」解決方案,誰的品牌地位就會被鞏固出來。
從市場先進者的角度來思考,攻佔第一個印象很重要。做品牌有兩種,一種是攻山頭(市佔率),另一種是攻心頭(心佔率),先進者的優勢就是,你上山頭插上品牌的旗子,先佔領消費者的心頭,告訴競爭對手說:「來!你跟吧!」接下來要思考的是,要做哪些大家不容易跟上的事情。(口述=王文璨整裡=趙荻瑗)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3】找到創造客戶價值的市場
分享:
經營品牌的基本原則,就是要市場導向的思考,像是「你會吸引哪一種類型的消費者?」、「消費者要去哪裡消費?」再把產品加進做連結,才會是消費者買單的時候。以台灣的狀況,由於各方面的條件,抓住核心利基為起點,是很重要的事,做散熱器的曜越(Thermaltake)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十年前,在外商公司負責銷售散熱器的創辦人,靠著一千萬的資本額創業,現在年營收超過三十億,曜越就是找到一塊利基市場,把毛利做到百分之三十以上。
做散熱器起家的曜越,算是市場上的後進者(Late Comer),起初在選擇做品牌或是代工時,他們想得很簡單,認為散熱器都是由台灣代工,不如自己來做散熱器。
不過,市場上誰做的散熱器都一樣,這會是所謂的「Me too」產品,所以曜越開始思考:「在哪一塊市場的消費者,可以自己選擇散熱器?」他們到網路討論區去看、去聽、去觀察,發現很多人會買散熱器來配合超頻系統,這些人都是DIY(Do It Yourself)的遊戲玩家,他們會自己買散熱器來組裝。
因此,曜越的目標市場、目標族群很清楚,就是鎖定DIY組裝零售市場,瞄準遊戲玩家,這群消費者會挑選關鍵零組件、自己動手組裝。再來,曜越描繪競爭對手的樣貌,當時有台廠、韓廠在做散熱器,不過因為DIY市場太小,品牌大廠不想進入,曜越就從游擊戰開始,找到利基市場,再由一點慢慢放大。
曜越發現,這群遊戲玩家不只討論散熱器的功能,還會比較外型多漂亮、多炫,所以散熱器的設計講究「型隨機能」,產品漂亮是有功能性的,而不是裝飾性的,慢慢地曜越拿下設計獎項、受到肯定,再加上它的行銷管道就是網路,消費者都在網路上討論產品,於是口碑也慢慢在網路上散播開來。
隨後,曜越開始做顧客關係,幫虛擬世界的武林高手,舉辦實體的聚會、活動,讓這些玩家互相交流、認識。曜越一步步地從產品、價格、通路,做到完整的整合式行銷,它不需要在實體世界打很多廣告,自然就在目標族群中,擁有很高的知名度。
後來,曜越發現光做散熱器不夠,所以開始做機殼。他們依照使用情境上的不同需求,像是在家用、比賽用,或是與朋友分享,針對不同時間點使用的需求,以「使用場合」做市場區隔,來生產不同的產品。
曜越就像是打游擊戰一樣,從成熟的個人電腦市場中,找到可以創造顧客價值的利基市場。曜越的目標市場、族群都一樣,只是從某個產品品項,再打到另一個品項,它的核心能力很清楚,就是做好「散熱」這件事情。(口述=王文璨、整理=趙荻瑗)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4】讓網路做品牌的明鏡
分享:
事業因特質的不同,對顧客關係管理(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,CRM)也會有不同的需求。像直銷公司能直接面對消費者,基本上能很快取得客戶的基本資料,反應也是直接的,所以對CRM的需求度就更高。
但是一般的品牌商多半要透過代理商、經銷商,才能接觸到消費者,或是代理商要透過店頭的零售點進行銷售,所以當消費者購物有問題時,通常不會回到源頭去找品牌商,只會想回到自己購買的地方去反應問題,或者告知自己的需求。而這些訊息通常在第一層經銷商那裡就會被過濾,回到第二層代理商,又會再過濾一次,等到最後回到品牌商時,幾乎就聽不到什麼意見了。
因此,在品牌商透過代理商的渠道裡,很多CRM是做不起來的,最多只有主要經銷商的CRM可以做,但那這就不是最終消費者的管理,或通路CRM的管理了。所以很多人以為每個公司都可以做CRM,這對過去來說,是錯誤的認知。
但這個觀念在現在,卻有可能成真。如今是網路時代,未來很多品牌的接觸點(touch point)都會在網路上,這跟過去做品牌是很不一樣的。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,現在的品牌商可以經由網路去建立與消費者的關聯,運用網路做CRM,比如讓買過公司產品的消費者,願意到公司的網站上,幫品牌產品做一些評估,評估完以後,再給消費者一些好處,從中得知消費者對於產品的使用滿意度。
其實現在已經開始有一些美商和歐商都開始進行這方面的動作,而透過網路這樣的一個系統,也的確可以蠻準確地找出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,以及對你產品使用的體驗(experience)。現在也已經有專營這種業務的顧問公司出現,可以幫品牌建立data base,為產品做好市場調查,看看跟你的期望值有無不同,這些都是透過網路開始進行的,而且效果還不錯。
我認為在網路上做CRM,重要的是品牌文化要內化到組織裡的員工。像BenQ在經營Facebook時,都是以BenQ的口氣,像與好朋友談話般的調性來與粉絲互動,這就是因為負責的員工能很快抓到BenQ的品牌調性。其實品牌就像人,人格應該要有一致性,品牌文化也一樣,所以讓內部員工都能體認一個品牌自有風格是做網路CRM最重要的。
若就BenQ經營Facebook粉絲團對品牌的影響來看,雖然Facebook的族群基本上不是最大數,但在傳播上絕對有它的擴散效用,因為一個人可以對很多人傳播。所以雖然無法衡量今天Facebook的這些粉絲,能馬上對品牌造成多大的影響,但我們可以從中去聽到更多消費者的期望或反應。所以對粉絲這種跟品牌連結在一起的族群來說,至少是一個互動,而不是品牌廠自己一個人在唱高調。
把自我的輪廓畫得越來越清楚是很重要的,粉絲就像鏡子一樣,它可以幫助你調整到最好的狀態,就這角度來說,經營品牌網路社群對長期品牌的建立是很有正向助益的。(口述/王文璨整理/楊欣霖)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5】策略聯盟潮流下的品牌策略
分享: 未來產業的商業模式,尤其是3C,以單一device(裝置)存在的機率越來越小,所以一定會進行價值鏈(value chain)的整合。所謂的策略聯盟,我稱它為價值網絡的策略夥伴(value net partner),因為行動裝置需求起來後,消費者在使用一個產品時,他要的是完整的體驗,所以不會只有硬體,還有軟體,甚至網路公司,全部都要整合在一起。
談到策略聯盟,我認為基本上一定是要強強聯手才有機會。弱弱聯手的策略聯盟是沒機會的,一強一弱則好比打網球,一邊一天到晚打不到球,另一邊還要等你打到球,也是行不通的。所以策略聯盟講得簡單,但如果你本身不夠強的話,在找夥伴時就會遇到困難。
如HTC,它的強並不是指它當初是多麼大的企業,而是它獨特的性,而且它是在市場的浪濤前頭,當趨勢的浪潮一起,就會被看見。所以策略聯盟基本上需要具有獨特性與未來潛力。
今天蘋果之所以成功,就在它後面整體的整合,它也有它的價值網絡策略夥伴,比如它出iPhone就要跟電信廠商策略聯盟。Kindle也一樣,它也要進行策略聯盟,也要去找電信廠商賣它sim卡,因為無論是國際版或local版的都要內建3G卡,這也叫策略聯盟。所以任何東西只有夠獨特,或量大,絕對是有機會去做策略聯盟。
像Google也是一個策略聯盟,你要進去這個策略聯盟做事情,也是要一群人一起做,你是硬體,它是軟體,後面還有中間的平台,這樣加起來就是整體的聯盟。所以,現在的價值鏈已經不是只有硬體的價值鏈,而是完整的一個chain key,打開之後所有要使用的東西都在裡面,所有的價值鏈在上面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。
像這樣的策略聯盟,你也不需要全部自己去談,有人可以在之前就把事情都談好了,你只要加進去就好。Google就是專門在做先談好的事,它也因為有這樣的能耐,今天才有辦法說要進入OS的市場,去和微軟競爭,而且它的能力不是用買進來的,而是大家一起策略聯盟,每一個人都貢獻它的價值在裡面,產生更大的價值。
如果是傳統產業,則是要看是否有計畫進行創新服務型的事業(service business),像遠距醫療就是一種,它也需要策略聯盟,因為只有裝置是沒用,要有雲端中心,要能判讀,要能追蹤,這些全都是服務的獲利模式。所以創新服務的商業模式開始在漸漸成形。
做電動車也是一樣,整個服務的生態及獲利模式要出來,電力公司、開充電站的、做車子的,這整體的價值鏈都要在一起,這些配套措施就是策略聯盟。所以品牌商要先想清楚自己在創新服務的定位,把自己定義清楚後,再來思考要找什麼樣的人一起做策略聯盟,才能收最大的效果。(口述/王文璨整理/楊欣霖)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6】如何打造「台灣」品牌
分享: 不管是企業還是國家作品牌,都要有一個聚焦點,那就是品牌的定位。你不可以今年講東,明年講西,當定位清楚時,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才能累積,久而久之,品牌的旗幟就會鮮明。
做品牌只有三個字:獨特性(uniqueness)、一致性(consistency)和高頻率(frequency),這三個字就是做品牌的大原則。第一,你獨特就會有吸引力,但是你要和目標族群有關連,獨特的訴求要跟他們的需求相關。再來是一致性,你可以透過不同管道、不同方法說,但是都要講同一件事情,長久的時間累積下來,就可以積非成是、積少成多。
當消費者開始購買台灣的產品,例如來到台灣旅遊,就展開了實際的接觸,就會形成對於台灣的品牌經驗(Brand Experience)。旅客的品牌經驗不能期望值有落差,你只可以比較好,不可以比較差,否則旅客就會對台灣品牌失望,想要把失望的旅客拉回來,就需要花時間和代價。
從旅客蒐集資料,到踏進台灣國門的體驗都需要規劃。你要先找出目標族群是誰?他們各自的需求是什麼?比方說德國人和大陸人來台灣,想要去的觀光景點、想要購買的伴手禮都不一樣,你希望他們體驗什麼?帶走什麼樣的印象?這些都是需要被設計的。
台灣就像是一個主品牌,旗下各個產業、公司和鄉鎮都是次品牌(sub brand),就像是索尼(Sony)是主品牌,下面還有筆電品牌Vaio、遊戲品牌playstation和電視品牌Bravia等等,這些次品牌對於主品牌都會產生正負面的貢獻,通通需要被妥善地管理。
做品牌的第一步是要找到獨特點,像是台灣有科技、友善和多元文化等等屬性。從多元文化這個屬性來看,其實每個鄉鎮都要有自己的特色,可是現在鄉鎮之間都會互相抄襲,你去阿里山、烏來、淡水買到的紀念品都一樣,這都需要中央幫鄉鎮做品牌定位,從硬體到軟體把各地的特色凸顯出來。
因此,在台灣就要提倡「全員品牌管理」(Total Brand Management,TBM)。像是觀光局打出「台灣Touch your heart」的口號,可是到機場的行李推車都壞掉,既不科技也不友善。台灣品牌需要全員一起管理,讓每個接觸點都保持一致性,都能表達出台灣獨特的屬性,才能符合「台灣Touch your heart」的品牌形象。(口述=王文燦、整理=趙荻瑗)
【紀念王文璨專題8】品牌策略從3C做起
分享: 之前我談的品牌經營多著重在公司的策略,但對一個實際要執行品牌策略的人員來說,也會有一些經常碰到的困難或盲點,其中比較大的挑戰是3C:一是Communicate value(溝通價值),一是Create value(創造價值),最後一個是Capture value(獲取價值)。
溝通是因現在是買方市場,所以企業與消費者間是需要互動溝通來了解需求的,藉此才能知道創新的重點何在。進行溝通之後才能有create value,否則光是裝設一大堆功能、規格,結果使成本、售價變得很高,不見得能真正符合消費者想要的價值。所以要先有communicate value才有carete value,最後真正進到市場裡Capture value。獲取價值的難度也是很高,舉凡通路管理、行銷溝通、品牌整體定位和訂價之間互相的關係,都是行銷學裡實體運作獲取價值的技術面,所以以上三個能力是要做好品牌經營的基本功。
進行溝通有兩種方式,一是從消費者端去詢問,一是從市場趨勢去研究。有些人眼光獨到,所以眼睛一瞄就能清楚社會的脈動,像A公司(指Apple),因此它創造了一個很大的價值,但其實過程中它也有很多的觀察,並不是它就不需要做溝通。有些天生的行銷高手平常就在進行溝通價值,隨時傾聽顧客的聲音,觀察若這代產品做得不好,下一代消費者想要什麼東西,那個過程都是一種溝通價值。
不過就算前面兩個C做得很好,但Capture value不存在,產品好卻沒有通路的話也是個大問題,所以這三塊都是在執行面上的挑戰。
台灣大部分的廠商都自認為創造價值做得很棒,產品一直開發、創新,當然這也是一種經營品牌的方法,但它就變成散彈打鳥,資源就要灑很多,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這樣做的。所以品牌經營最好的公司,是一推就會動的。像有的公司是採行機海戰略,但有人卻是一台就能打死所有人,那才叫厲害。
以前雙A公司都面臨過這種情況,但慢慢的user就會比較清楚,要從市場的角度定義回來。以前都是從產品的角度定義過去,但經過行銷能力的提升,現在就不太一樣了。
另外,溝通價值也不只要對消費者進行溝通,很多時候公司內部也要有所共識。本來溝通價值是為了要弄清楚為何產品要這樣規劃、那樣設計?裡頭一定有看到的市場在哪裡、哪些需求是基本的、哪些設計是有效的、哪些又是無效的?當你把這些弄清楚之後,對內的溝通就很容易,共識就會很快凝聚。
但若你是隨便瞎掰,把自己當成user,自認自己喜歡,消費者也會喜歡,或是把主管的意見當作準則,主管說了算,這樣都是比較偏頗的做法。真正的產品行銷高手,是要找到一塊市場,並且真正了解它,然後去檢查是否跟自身的品牌定位相同,這些要素要全部連結在一起,才能稱做稱職的品牌策略執行者。(口述/王文璨 整理/楊欣霖)
http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view/cid/134/id/22715
http://blog.sina.com.tw/teashop/article.php?pbgid=22494&entryid=624406
留言列表